華大集團尹燁:成千上萬新技術涌來,科技颶風就會主宰商業(yè)浮沉
第八屆全球深商大會·光明科學城大會,華大集團CEO尹燁作主題演講,他表示,生命時代永不過時,我們要用工具、科技,在科技上做到極致。文化要自信,科技要引領,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要努力讓技術是向善,要為人類造福。
從去年開始,豬心完成了人體移植,雖然移植的患者在60天后還是離世了。但無論如何,這個方向繼續(xù)走下去,我們看到了未來在器官供體會有一個全新的突破。除了豬心之外,其他器官都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器官供體。如果成千上萬的新技術都涌來的時候,這種科技的颶風就會主宰我們商業(yè)的浮沉。
100多年前的伯朗克說,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并不是通過它的反對者們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并接受這個觀點。
1980年,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終于在科學界變成正統(tǒng)的時候,就說明了“每參加一個葬禮,科技就進步一步”。因為權威不僅僅是和愚昧斗爭,也在和科學斗爭。
1953年開始,我們知道了中心法則,知道了DNA重組技術。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測基因。上個世紀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工程,第一是曼哈頓原子彈計劃,第二是阿波羅登月計劃。第三個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這第三個方面我們基本上和美國人、英國并駕齊驅(qū)。
我們過去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信息時代,今天進入生命時代。農(nóng)業(yè)時代解決了人和糧食的關系,工業(yè)時代解決人和原子的關系。生命時代解決的是人和基因的關系,人和健康的關系。生命時代永不過時,但是生命時代我們不能錯過本質(zhì)的東西。
中國從來都不缺形而上的東西。北宋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我們今天通過還原得出的結論,再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批評還原論。我們現(xiàn)在恰恰要用工具,要用科技,在科技上做到極致。
華為的折疊手機,它顛覆了人們對屏幕新的認知。一臺手機要創(chuàng),要了解晶體管、光線里的激光、GPS衛(wèi)星上的原子鐘、顯示屏里的液晶的原理等等。我們要做科學、技術、工程、制造業(yè),包括數(shù)學,也包括藝術,要承認今天科學最強在美國,藝術最強還在歐洲。中國有強大的工程師能力、組織動員能力,從大到強,文化要自信,科技要引領,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
科學是無用之用,誰都可以做科學,科學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但是技術是有用之用,往往由量化目標驅(qū)動。工程唯公之用,是由經(jīng)濟目標驅(qū)動。大科學工具,是大用之用,往往由使命、愿景、價值觀決定。
1969年,羅伯特·威爾遜就對粒子加速器向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被問到的問題是,粒子加速器是否有助于被保護國家?他回答道,“沒有任何直接幫助,除了它可以證明這個國家更值得保護。”
尊重科學,就要給科學家以足夠的尊重、條件和場景。貴州的天眼,500米直徑的一口鍋,1994年立項,一直到2020年才通過驗收。這個項目是一個老先生推動的,但是項目驗收通過的時候已經(jīng)因為肺癌去世了三年。
通過這樣的大科學工程來匯智,不是招商引資,而是招賢引智。中國缺有效率、有利潤、有智慧的錢。從這個意義上講,招賢引智對今天的中國,尤其是在財政審核方面比較強的城市更加應該思考的問題。像華大測序工程這樣的超級工程在深圳是最強的支撐,因為只有這樣的工具在手里的時候,才可以不受制于人,才可以作出頂天立地的事情。
怎么讓時間靜止?用溫度冷凍時間。我們把一個將近70歲的人的細胞恢復成了嬰兒的細胞。所以衰老這個概念到底怎么定義?在今天人均壽命已經(jīng)接近80歲的時代下,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內(nèi)容。
今天的我們每一人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帶著一身的微生物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人和菌的共生體。換言之,我們要學會和身體里的微生物達成一致。
所謂技術,就是過去異想天開,今天勉為其難,未來習以為常。但是我們也明白不能唯技術論,因為知道的越多,越忽略了道德、倫理、宗教、文化和法律。所以技術是要向善和向上的。沒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但是沒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險的。要努力讓技術是向善,要為人類造福。
我們縱然不可能所有人都穿越星際,但這不妨礙我們集體仰望星空。須知:人類基本的神性,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我們可以憑著信仰做創(chuàng)新。人類的真諦,就在于將愛永續(xù)傳遞。
鳴 謝
大會戰(zhàn)略合作單位:
采筑電商平臺、瀘州老窖、
科諾集團、霖峰集團;
大會支持單位:
中集車輛、華文產(chǎn)業(yè)、康佳集團、
廣興源投資、鑫榮懋、南方航空;
大會直播媒體:
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深圳特區(qū)報、
深圳廣電集團、壹深圳、
報業(yè)地鐵傳媒、分眾傳媒、
云和互聯(lián)傳媒;
特別鳴謝:
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光明日報、中新社、南方日報、
廣東電視臺、深圳廣電集團、
深圳報業(yè)集團等百家到場媒體